7月14日,“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”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。
海灣環境科技(北京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巍,在尋找“環境企業‘獨角獸’——聚焦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”環節,發表主題演講,并與其他五位嘉賓對話,探討如何發揮優勢,抓住機遇,開拓業務發展新模式。
以下為演講內容摘要。
VOC市場將持續快速增長
當前,我國大氣環境形勢十分嚴峻,以PM2.5和臭氧為特征的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非常突出。環境保護、污染防治被提升到國家根本戰略層面,黨中央、國務院明確提出,未來三年,中國的重點是打好包括污染防治在內的三大攻堅戰,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。
作為PM2.5和臭氧的重要前體物,VOCs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和難點,削減VOCs成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抓手。
7月3日,國務院印發《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》,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“2+26”座城市、以及長三角、汾渭平原地區,列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,并將這些重點區域和珠三角、成渝、長江中游等地區的地級以上城市,以及其他省會城市、計劃單列市,共上百座城市,全部納入了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范圍。
結合我國到2020年減排18%的目標來看,VOCs治理任重道遠,相關市場將保持快速、持續增長的態勢。
技術門檻高,需專業力量支撐
相較于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控制,VOCs特征污染物種類更多, 污染控制涉及的行業更廣、工況更復雜、安全要求更高、技術難度和挑戰更大,具有較高技術門檻。
在傳統治污模式中,政府需要逐家監管排污企業,難度極大,治理的資金邊際效率也較低,而排污企業由于缺乏專業力量支撐,難以精準選擇治污技術。
這種情況下,不乏某些環保公司技術能力不足,為迎合業主一味降低成本,放棄底線搞樣子工程,導致市場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產業健康發展遭到破壞。開展VOCs污染控制,需要專業力量支撐。
技術、模式與產業化運作能力,需同時具備
隨著大氣污染防治進入攻堅階段,一方面,地方政府對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實行黨政同責,政策倒逼環保監管力度大大加強;另一方面工業企業園區化發展,為VOCs排污企業的集中監管、集中整治創造條件。新的形勢下,基層政府、工業園區、排污企業迫切需要專業的“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”服務。
在此情況下,環保企業既需要具備技術優勢,也要有良好的產業化運作能力,還要尋找到適用的商業模式,方能在抓住行業機遇的同時助力藍天保衛戰,實現企業發展與空氣質量改善的“雙贏”。
海灣環境從2008 年開始聚焦VOCs治理,面壁十年,枕戈待旦。公司始終將技術創新、模式創新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,并在技術儲備、硬件投入、團隊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持續投入。
與此同時,公司在業務方向和商業模式上積極拓展,創新性地開辟出“環境管家”這一大氣污染防治的新路徑,為政府、工業園區和大型企業提供“監測-咨詢-治理”一體化綜合環境服務。
行業領先的技術,以及在VOCs 各細分領域中大量的治理業績,成為公司開展“監測-咨詢-治理”綜合環境服務的獨特優勢。
助力藍天保衛戰,海灣環境責無旁貸
環保事業關乎國計民生,作為VOCs污染控制領域的領軍企業,守護“藍天白云、繁星閃爍”,海灣環境責無旁貸。
在國家大力發展綠色產業,支持環保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,行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的歷史時期,海灣環境將繼續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,深入探索新業態、新模式,堅持高水平、專業化發展之路,為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做出貢獻。